2021-2022 學年,開學了! ( 上 ) 教育界現況 SWOT 分析

文: 教育傳媒

教案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第19期 JSIT聯校資訊科技學會 開學 Gary Sir 鄒頌基老師 SWOT

新冠疫情至今的第二個九月開學日,大家有沒有什麼期盼或作了什麼準備呢?以下,我們會以「強、弱、機、危」SWOT 方法,分析學界的狀況,並分享一些小點子,拋磚引玉,大家集思廣益,好早作準備。

• 學校能有效安排課時及運用資源,讓教師教學更具彈性,學生學習更具成效。
• 教師已掌握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的技能,對應用科技的抗拒減少,更能促進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。
• 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於日常學習中,有助推動自主學習。
• 家長能通過網絡通訊工具,與學校及教師保持緊密聯繫,有助了解子女學習情況,並給予適時支援。

• 學校減少為學生安排參與大型表演及本地和國際比賽,學生展示成就的機會不多。
• 特別在視像課堂,教師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未能提供及時照顧,只能依靠家庭支援。
• 學生參與面授課堂時間減少,同時亦少接觸同學,人際關係相對較弱。
• 大部分家長未必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子女在家學習,對子女支援存在一定差異。

• 學校設已有無線網絡基本設備,亦全面推動電子學習,大部分教師、學生及家長對應用不同硬件及軟件已有所掌握,配合政府資助,能加快實施應用流動電子裝置,實行一人一機學習模式。
• 教師已習慣使用流動電子裝置及軟件進行教學,不但在課室或通過視像都能得心應手,更有條件把課堂以混合模式上課,讓未能回校的學生亦能參與其中。
• 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平台,設定個人化學習模式,按自己步伐及能力進行學習及評估,提升學生學習
效能。
• 家校合作更加緊密,由於學生長時間在家學習,家長與子女溝通相對較多,同時,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亦見增加,教學透明度大升。

• 適齡小學學童數目持續下降,加上大量學生跟隨家人移居外地,跨境學生人數銳減,部分學校可能需要進行班級調整或結業。
• 適齡中學學生人數增加,但在移民潮下,即使有部分地區中學可能需要擴班,但事實亦有部分地區中學因收生不足,需要進行班級調整或結業。
• 富經驗的教師流失嚴重,除了受移民潮影響外,高中課程改革所需,中學教師人手亦有所調整,但是因為教席減少,需要聘請的新教師相對較少,準教師或有意投身教育界的人難以入行。
• 學生長時間以電子裝置上課,精神難以集中,且眼睛容易疲勞,影響學習。同時,學生在網上接觸不同資訊,加強培養資訊素養迫在眉睫。
• 低收入家庭對子女於硬件及軟件的支援較為薄弱,子女要另覓額外資源。

面對上述的各項情況,我們有以下的分享,大家可在這些基礎上,集思廣益:

面授課堂與視像課堂

  教育局於 8 月 2 日公布 2021-22 學年繼續進行半天面授課堂,但同時學校亦可彈性處理,只要合乎條件,學校可以進行全日面授課堂、學生在校午膳及參與課外活動。
  今年 9 月開學時,學校可能有幾個選擇:半天或全天面授課堂、半天的面授配合半天的視像、以混合模式同步進行面授與視像,但是否能全面復課都取決於疫情的發展,以及學校師生接種疫苗的情況。現時新冠疫情仍然嚴峻,預計 2021-22 學年可能仍然需要一半面授,一半網課。

自攜裝置(BYOD)

  隨着 2021-22 學年開始,將由《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撥款計劃》提供流動電子裝置及上網支援,學校如實施「一人一機自攜裝置」計劃,則需要重新調整及開展事項;從前以關愛基金資助而購買的平板電腦,學生有擁有權,但以優質教育基金購買的電子裝備,擁有權則屬於學校,這個因素會令學校於三年後每年會回收大量平板電腦,到時學校的 IT 組行政工作大增,學校亦未能轉贈平板電腦予有需要的同學。
  另一方面因為學生沒有該平板電腦的擁有權,可能引致他們不會珍惜使用,期間遺失或損壞所產生的問題,亦是教師於本年度需要面對的。

電子學與教(e-Learning + e-Teaching)

  電子學習已成為學與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估計下學年面授課堂會漸漸恢復,但仍會有部分時間會以網課方式進行,教師仍要學習如何開展網課,學生亦要學習如何在網課中真正受益;學校應進一步調整網課政策,包括網課前的預備、課堂的禮儀及課後的跟進等。
  此外,學校亦應鼓勵教師應用網上平台分享資訊及進行網上評估;現時網上平台多元化,部分平台能配合人工智能,因應學生能力在課程上自動調節,並能在題目庫內選取程度合適的練習,有助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。學校亦可向學生介紹更多不同的應用程式或網站,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之外自學,提升自學能力。
  同時,掌握資訊科技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,學校應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,讓學生在網上接觸不同資訊的時候,能幫助他們辨識對資訊的需要,尋找、評鑑、提取、組織和表達資訊,創造新的意念,應對資訊世界的變化,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,以及不讓自己作出違反道德的行為,如網絡欺凌和侵犯知識產權等。

高中核心科目優化,起動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

  高中四個核心科目有不同程度的優化,騰出課時和增加課程彈性,為學生創造空間。當優化措施落實後,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課時將不超過總課時一半。學校可透過是次優化課程機會,整體檢視和規劃課程,
按校情和學生需要釋出不同程度的空間,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和發展需要。
  此外,由今學年起,中四學生不再需要修讀「通識科」,改為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,然而,中五及中六的學生仍然要需要修讀「通識科」。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是改革整合而來的科目,在推動初期,不論學校、教師、學生、家長等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不同的資訊;作為教師要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、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,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,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,以及裝備自身的世界視野;此外,學校應該加強家長對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的認識,舉辦家長講座及提供相關資料,鼓勵家長參與,加強家校合作。

  在每學年的開始前,學校都必須好好規劃以作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,所以下一期我們會有本文的下半部 ── 關於 STEM 教育、學校財政安排及班級調整,下期再見。

Garry Sir 鄒頌基老師
JSIT 聯校資訊科技學會